欢迎访问桐城新闻网! (桐城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首页 要闻 镇街 部门 视频

当前位置: 桐城新闻网 > > 镇街动态

文昌街道:科技赋能“稻+N” 开阔兴业富民路径

时间:2025-03-13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现在是甲鱼销售旺季,你看我稻田里养的甲鱼,因不喂饲料,只吃稻田里的水生物,品质好,供不应求;种养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这都得益于农技服务好,农民用上新科技!”近日,在文昌街道官桥村的宇航家庭农场,农场主周庭海双手捧着一只肥硕的甲鱼乐呵呵地说。

去年,在文昌街道和官桥村的支持下,周庭海从外地引进2万余只鳖苗,在承包的150亩稻田里尝试“稻鳖共养”。现在,每只鳖苗已长到3斤左右,并上市销售,市场价每斤80元,除去各项生产成本,种稻、养鳖两项实现纯利润近100万元,喜获稻鳖双丰收。

宇航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是文昌街道科技赋能“稻+N”、开阔兴业富民路径的成功范本。近年来,该街道立足资源禀赋,以科技兴农为引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广“稻+鳖”“稻+虾”“稻+蛙”等“稻+N”生态种养模式,帮助农民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地多效”。该街道农技部门工作人员和科技特派员常态开展实用农技培训、上门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引导更多农户学科技、用科技,走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让特色种养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奠基石、群众增收的新路径。目前,该街道“稻+N”综合种养面积超500亩,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已带动2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稻田养蛙需要科学的养殖方法和管理技术,在蛙苗防病、蛙田管理上,平时一遇到难题,我们就打电话给街道水产站农技人员,他们还经常上门送服务。”该街道碧峰村呱呱叫家庭农场主朱冬说。2022年,朱冬在碧峰村里流转稻田35亩,发展“稻+蛙”综合种养,每年亩产石斑蛙3000余斤,每亩增收2.5万元,农场年产值已达100万元。

“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扶持力度,不断探索创新,让科技兴农惠及更多群众,让‘稻+N’模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助力乡村振兴。”该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延庆表示。    (汪华)

编辑:占思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6-6125088 皖ICP备09026344号-1

桐城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或镜像

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5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