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国春,安徽省桐城市人,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皖雅吟社社员。
朗读者:吴文舟,男,安徽桐城人,新闻工作者。
“六尺巷”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
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在民间一直口耳相传,它所积淀的和谐礼让文化,已融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桐城“六尺巷”故事,也是中国故事。当下,将“六尺巷”故事由以往的“照着讲”转换为今天的“接着讲”,发现和重新认识“六尺巷”文化精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首先,“六尺巷”文化所凸显的精神价值的当代意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适时性。当下,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解决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价值失衡问题,必须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来指导和引领新的价值取向,具有当代思想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地承担这一时代重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此价值体系内核中,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古代价值观和德行规范。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尺巷”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精神,适逢其时,它以润物无声的德化方式,走向当下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地,融会当代人的精神生活,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六尺巷”,不光是一则回响在桐城市区一隅小巷深处的动人传说,更是积淀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印记。
其次,“六尺巷”文化所凸显的精神价值的当代意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中,具有适宜性。与中外历史上各种思想、学说不断发展一样,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衍变中也一直处于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徳观,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就是用当今中国社会现实与古贤对话,从浩瀚的历史典籍中择取优秀的文化思想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三,“六尺巷”文化所凸显的精神价值的当代意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适用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历代思想家非常重视对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与思想智慧继承和发扬,薪火相传,代有大家。在传承过程中,我们不光要严谨诚敬地“照着讲”,尤其要注重别开生面地“接着讲”。“照着讲”是鉴古,“接着讲”是知今。“六尺巷”故事中所折射出的“礼让”文化精神,在民间已传了几百年,一代代人“照着讲”,不偏不倚,温和平淡,用小故事作大道理的铺垫,产生了用道德说教所难以达到的教化效果,同时,在几百年间的积累过程中所形成的“六尺巷文化现象”,广为世人接受。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整理挖掘“六尺巷”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道德内涵和精神价值,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中,赋予其当代意义,让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彰显出恒久弥新的道德价值。
|